司马光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5-02 20:38:30
司马光教学反思

司马光教学反思
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,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,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1

观摩场景再现:教师首先带领幼儿复习律动“司马光砸缸”,接着,教师示范“砸缸救人”游戏的玩法,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最简单的玩法之后,如下:教师抛出问题:怎样才能不停地玩游戏? 幼儿接住问题回答:得一直有砸缸的人和司马光。

师:谁是下一个砸缸的人和司马光呢?

师幼商讨之后:被砸到的人到缸里做司马光;缸里的人跑出来,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的人;跑得慢的人和刚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,把缸的裂口填起来。

师:现在又有一个问题,那缸里的人往哪个方向跑?

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,幼儿尝试游戏,这一环节始终是有层次的,从师幼共同游戏到游戏独立游戏,从听教师口令慢节奏地游戏到跟音乐快节奏地游戏,并且游戏的情境不断丰富,增加了被淹的司马光求救动作,趣味性也更浓。

最后是集体舞环节。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探索两两结伴游戏的方法,接着抛出问题“怎样和更多的小朋友玩游戏”,引导幼儿想出转身的方法,但是这只能解决一次交换朋友的问题,当再次游戏时又换回了原先的伙伴,于是教师再次抛出问题“怎样能让我们每次换的朋友都不一样”,引导幼儿想出想和同伴交换位置再转身的方法。最后,在游戏结尾增加了“砸缸-庆祝”的环节。

观摩感悟及反思:

整个活动以三大块开展:复习律动、游戏玩法与规则、集体舞,环节非常清晰。并且在游戏玩法与规则、集体舞环节中,教师始终注重“循序渐进”的原则,师幼之间以“抛接球”的方式,引导幼儿逐步掌握游戏玩法与规则。并且,师幼之间的互动很不错,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对话关系,良好的师幼关系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学习,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认知。

这次活动的亮点和关键点在于如何一层一层递进式地开展游戏,这一点上非常值得我学习。我曾经试图脱离赵老师的这个教案,自己去设计,自己去一步一步地递进、理清游戏角色的脉络关系,我有个疑惑,是不是可以有不同于“被砸到的两个人到缸里做司马光;缸里的人跑出来,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的人;跑得慢的人和刚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,把缸的裂口填起来”的方式,例如:被砸的人跑,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人,跑得慢的和缸里的人做碎片,填补缸的裂口;砸缸的人做下一个司马光,这种方式下,只有一个司马光。

总的来说,这是一次很不错的音乐游戏活动,让我了解了音乐游戏组织的方式,为我自己组织音乐游戏提供了有利的帮助,当然,我不会去一味的模仿,在我熟悉和了解音乐游戏所有的模式的基础上,我去大胆的去创新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2

《司马光砸缸》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,影响了很多辈人,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。课文虽简单,但是,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,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:

一、行为对比

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,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,文中是这样写的:

别的小朋友都慌了,有的哭,有的喊,还有的跑去找大人。

司马光没有慌,他搬起一块大石头,使劲砸那口缸。

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,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、动作,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,心里是如何想的,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,不知所措。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,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。

通过对比,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,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。

二、抓关键词语

写司马光的句子:司马光没有慌,他搬起一块大石头,使劲砸那口缸。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:搬、使劲砸,通过提问,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,并创设情境,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,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、稳重、机智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3

教学第一自然段时,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。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,使得小朋友熟练说出完整的句子。但是我这里犯了一个错误,我提的问题是把两句话合并起来说,这样的问题毫无必要,在师傅那边受教了,以后要注意这一点。第二自然段中,主要强调别的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着急的动作表情,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着急的感觉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,“司马光没有慌,他搬起一块大石头,使劲砸那口缸。”,对这句话进行表演,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情景,注意“使劲”、“搬起”这几个词语,小朋友们举手非常积极,表演得也很到位。最后总结课文,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,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?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?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、聪明,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,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。

本课的教学我没有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,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。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,经过本次师傅们的指点,我学会了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,在教学课文前一定要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,才能将课文讲通讲好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4

对于“司马光砸缸”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,孩子们就告诉我: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。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、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,对于这个教学目标,透过朗读感悟,很容易就能到达。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、机智、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。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?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:

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,一个小伙伴一不留意掉进了大水缸,这时别的小伙伴、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?

板书:

别的小朋友司马光

慌不慌

(吓哭了,举、砸

叫着喊着

找大人)

透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,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。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?

我让孩子们想象:假如当时你也在场,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?经过讨论:

方法1:我叫小伙伴们一齐把水缸推倒。

生1:但是这是一口大水缸,而且里面装满了水,肯定很重很重的,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,推不动的。

生2: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,有的哭了,有的叫着喊着,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?

方法2: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。

生3:他们在花园里玩,不必须有绳子的,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,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。

生4: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,扔给他绳子他不必须抓得到。

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,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。

就这样在想——否定——再想 ……此处隐藏7943个字……的:

(1)课文中人物的比较。我问学生: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,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?

(2)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?

(3)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。我提出问题:“同学们也动动脑筋,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?”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,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;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;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……这时,我又问: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,哪种方法好呢?通过比较,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、聪明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13

一年级下册《司马光》教学反思

对于“司马光砸缸”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,孩子们就告诉我: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。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、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,对于这个教学目标,通过朗读感悟,很容易就能达到。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、机智、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。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?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:

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,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,这时别的小伙伴、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?

板书:

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

慌 不慌

(吓哭了,举、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)

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,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。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?

我让孩子们想象:假如当时你也在场,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?经过讨论:

方法1: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。

生1: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,而且里面装满了水,肯定很重很重的,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,推不动的。

生2: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,有的哭了,有的叫着喊着,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?

方法2: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。

生3:他们在花园里玩,不一定有绳子的,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,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。

生4: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,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。

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,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。

就这样在想——否定——再想——再否定的过程中,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!这样,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14

《司马光》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,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,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,别的小朋友都慌了,而司马光却没有慌,他急中生智,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。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,启发学生遇事不慌,沉着勇敢,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——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,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。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,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,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。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“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”。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,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内容太少,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。错过了机会,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,甚至不可能。在这篇课文中,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,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。我通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。如:自由读、齐读、赛读、师生合作读等。激发学生的情感。可以看出,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,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
作为语文教师,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,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,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。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“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,你怎样做?”为了证明的聪明,都踊跃发言。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,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,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,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。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,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。倘若用批评、训斥来浇灭它,简直是一种犯罪。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。最后我又问: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,哪种方法好呢?通过比较,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、聪明,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。

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,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,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“我会填”的训练环节:一()假山,一()缸,一()(),我只要求口头填,其实后来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,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。课堂上,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,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。

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,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、冷静,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,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。

司马光教学反思15

《司马光》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,文章篇幅短小,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,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。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,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,关注学情。

在本节课的教学中,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,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,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,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,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,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,感觉舒服,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。之后通过自由读、指名读、男女生赛读等方式,经历多次朗读后,几乎可以背诵,至此,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。一方面,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,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,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,弘扬人文精神,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。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《孔融让梨》,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,让学生学以致用,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,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,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,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,让学生自读自赏,体验阅读的乐趣,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。

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首先,从教学的方面上,第一个环节——朗读,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,如《论语》、还有本学期的《道德经》,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,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,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、带读,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,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;其二,在于课文的讲解上,比较零碎,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,做到以读代讲。若是换为一个问题“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?”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,进行汇报,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,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,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;其三,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“结果”的呈现,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、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,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,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,再分析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,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,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。

让学生学得有趣、学得有味、学有所获,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,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,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,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,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。

  
《司马光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